咨询热线:0532—83726118
切换到宽版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快捷登录

专业培训,成就未来 Professional training, the future success
查看: 1578|回复: 0

自我价值

[复制链接]

659

主题

713

帖子

1万

积分

管理员

护林盟主

Rank: 20Rank: 20Rank: 20Rank: 20Rank: 20

积分
17039
QQ
发表于 2014-12-8 23:06: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自我价值  
在我们短暂的生命历程中,自我价值的建立,即做到自信、自爱、自尊,决定了我们一生的成功与快乐。其中,自信是最可贵的一笔精神财富,也是拥有健康心理的重要标志之一。自卑者,在很多人、事物面前把自己缩得小小的,拘谨、胆怯、苟且、猜疑、逃避,内心充斥着很大的一份无力感;自负者,往往把自己膨胀成一个性情嚣张、目空一切、刚愎自用、霸气十足的大力神,其实威武倨傲的表象下可能掩藏着一颗虚弱的灵魂,真正反躬自省时,会发现仍是自我价值不足的表现。唯有自信的人,生命中总是充满了希望,从容淡定中自有积极进取的精神,宁静安详里洋溢身心和谐的力量。逆境中,它帮我们逢山开路,遇水搭桥,葆有一份不屈不挠的动力;顺境中,它让我们热爱并享受人生。自信,提升着生命价值,并将造就我们的未来。然而,人群里为什么会有那么多自卑或自负的人,我们又如何建立足够的自我价值呢?这正是本章所要解决的问题。
身份、角色与自我价值
身份是一个人心理活动的最核心部分,管理的是这个人关于“我是谁”和“我的人生是怎样的”的事情。这个人做或不做些什么、有什么计划、内心在隐藏或者逃避些什么,全部都是为了满足这个人的“身份”需要。


一个人在他的人生里只有一个“身份”,却可以有很多个“角色”。“身份”照顾的是在任何所处的环境里的整个人,而“角色”照顾的则是这个人对某些人、事、物的他。可以说,一个人的所有“角色”加起来,便是这个人的“身份”。这个人在他的生活里,必须与很多人、事、物接上关系。针对这些人、事、物,这个人会有很多不同的“角色”。例如和妈妈在一起时就是儿子的“角色”,在写书的时候是作者的“角色”,站在讲台上讲课时是讲师的“角色”,在酒楼吃饭时是顾客的“角色”,……所有这些“角色”合起来便是这个人的“身份”了。一个人活在这个世界里,有千千万万的角色,当我们把焦点只放在某一个情况里,例如我跟妈妈在一起,我们也会把我的“角色”当作是我的“身份”了。
在每个角色里,一个人都有他的一套信念、价值观和规条,跟另一个角色里的一套有所不同。这个人可能有一百个朋友,这个人便有一百套各有些许不同的信念、价值观与规条。例如其中一个朋友叫张三,另一个朋友叫李四,这个人面对张三时他的角色是“张三的朋友”,那是与“李四的朋友”的一套信念、价值观和规条有些不同的,所以这个人有些事可以对张三说,则不能告诉李四。
这就是说,每个角色都需要一套信念、价值观和规条支持。整个人(身份)便是集合了所有角色的信念、价值观和规条。也许最恰当的比喻就是钻石。一个人是整颗钻石,钻石上每一切面代表了一个角色。
一个角色的信念、价值观与规条可能与另一个的有冲突。也许有人这样问过你:“当你的妈妈和爱人同时掉落水里,你会去救哪一个?这个问题就是把两个角色之信念、价值观和规条的冲突呈现出来。也许当你单独跟妈妈在一起时,你认为妈妈就是最重要的,比本人还更重要;而当你单独跟你的爱人在一起时,你也认为他她是最重要的。现在,有人要你把两个角色里的信念对比,你便感觉到其中的矛盾了。
假如这颗钻石是蓝色的,蓝色的光芒从里面透射出来,最理想的当然是每一个面都看到同样的蓝色,这就是最自然和纯真的。这也是人生的最高境界,但是不容易做到。对很多人来说,如果只是追求一个有成功感、满足感和快乐的人生,也不一定需要这样做。私心和功利主义使每一个人都觉得有需要在某些角色中表示出一些别的颜色,例如说些虚伪的话、做一些得到别人好感但是违心的事,甚至为了功名利禄而放弃尊严等。有些课程教销售员如何只求卖出产品而说不负责任的话,结果是当销售员与顾客成为了朋友,便为以前的欺骗言行感到难受了,这是众多例子中的一个。这些是想“成功”地活在今天的社会里所无法完全避免的行动,区别只是轻重大小。大的是违法乱纪,小的是法律允许,而受到本人道德观和价值观的自我批判。
在另一个方向,若要做到蓝色的光芒从里面透射出来,每一个面都看到同样蓝色的自然和纯真,这是说对每一个人、每一件事都有同一个标准,非常不容易。试问有多少人能够对自己的孩子、邻居的孩子或从未谋面的非洲黑人的孩子有同样的态度和付出?如果一个人坚持在精神上的进修以达到这个境界,他往往需要有一定程度的脱离现实世界的生活模式。
每个人的信念、价值观和规条总是在改变,所以,今天你对与某个朋友的感情是怎么样,未来的一年里可能因为某些事情的发生,导致你的一些信念、价值观和规条的改变,因而这份感情也会改变。这些改变可以只在潜意识的层面进行,而意识没有察觉。过去十年没有见面,你以为对他的感情还是一样,而事实上,十年的人生经验已经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你的信念、价值观和规条,只有当两人再见面谈话时,才发现感觉已经不同。
所以,角色仍是一样,而角色的信念、价值观常在改变中;身份还是一样,我还是我,但是,今天的我不同于一年前的,也会不同于一年后的我。
“身份”是心理活动的核心部分,支持这些活动的,也就是“身份”的能量,称作“自我价值”。“身份”管的既是“我是谁”和“我的人生是怎样的”的事情,  “自我价值”的作用便是为了做出这两类事情而提供的推动力,这份推动力使这个“我’’在人生里产生和增加“价值”,是每一个人建立成功快乐人生的本钱。没有足够的“自我价值”,建立成功快乐人生便只是梦想,难以实现。
“自我价值”包括三项素质:自信、自爱和自尊。  “自我价值”不足就是自信、自爱、自尊不足,这样的人表现出来的行为模式,在今天的社会里到处可以见到。很多人说今天的人欠缺心理素质、人文素质、公民意识、社会责任、公德心等,都是包含在这个范围里。事实上,这点还需做深入一点的了解。自我价值是一个人内心的素质,它们呈现出来的,也就是这个人与身体之外的世界相处互动的方式,我称之为“心理健康”,就是这个人的心理和生理上的,具体运作的,包括思想、情绪和行为上的能力模式。有了这些能力模式,一个人才能在三赢的基础上(我好、你好、世界好)取得所追求的价值,并且不断累积直至感到人生成功快乐。这个人会得到其他人的爱护和尊重,也同时会爱护尊重其他人,并且对社会、对世界有一份积极的影响。他也会被认为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人文素养、公民意识、社会责任和公德心。


自信、自爱与自尊的关系
自信就是“信赖自己有足够的能力取得所追求的价值,这些价值不断地累积,到了足够多的时候,便会感觉人生是成功快乐的。”
一个人必须对自已有足够的信任,才能信任别人,别人也才能信任他。所以,没有自信的人找工作特别困难。
自信是信赖自己有足够的能力。当一个人信赖自已有足够的力量时,他便无需经常显露力量出来。反过来说,当一个人感到力量不足,他便自然地经常呈现出“我有能力”的示威行为。这些示威行为就是—般人说的过分自信了。
跟你说个武侠故事:一个少年上山学武功,十八岁时学艺完成下了山,来到一家酒楼,他大大咧咧地坐下,把宝剑“啪”地一声横放在身前的桌子上面。他这个动作有两个信息要告诉其他人,第一,我是懂武功的,你们要小心啊。第二,我的剑就在手旁,你们不要乱来!十年后他的武功大进,已经成为大侠,什么武器都不需要随身携带,因为他能运用身边的任何东西作战,然而在平日里他跟普通人—样地温和,碰见他的人,还以为他不懂武功的呢!你看,要提醒别人自己有力量的,都是力量不足够的人。当一个人拥有足够的力量时,无论什么事,无论是否突发,他都能够轻松应付,便无需把力量显露出来。因此,真正有力量的人,坐在你旁边,如果他不开口说话或者有所行动,你甚至不大察觉他的存在。反之,要不断用种种言语、行为来炫耀本人力量的人,他们的内心实在是欠缺力量的。
再说一个武林故事。话说当年天下大饥荒,所有门派都无法维持生计,只得把门徒遣散下山。一位16岁的少侠,学得一身好武艺,也要下山闯荡江湖,并且带着一个5岁的小师妹。这个小师妹精灵活泼,少侠平时就是最疼爱她,师父把照顾她的任务分配下来,他也乐意接受。他们下山后来到一个城镇,少侠想卖武赚钱,跑到市集一看,原来多个门派的人都已经由于同样原因而在舞刀弄剑。城中的人见得太多的卖武表演,没有多少人愿停下来观看。少侠想:和这些人一样的舞舞刀枪,肯定没有什么收入,必须另想办法。他在山上练过梅花桩,就是在几根木头上跳来跳去练刀法剑法,已经有一定的造诣。这个功夫需要的功力比一般的高,他看不到有哪一派的人在市集里表演得比他水平更高,就决定以梅花桩上舞刀为号召了。为了增加刺激和惊险性,他在木头之间放一些打碎了的玻璃瓶、刀刃等东西。
的确,从第一天开始,他的表演便吸引了一大堆人来看。只是,每次他在梅花桩上跳跃舞刀的时候,那顽皮的小师妹就把那些木头搬弄不停。常常在他跳高时才发现木头已经移了位置,使他很窘,只是他艺高人胆大,每次都有惊无险。每次梅花桩上舞刀的收入挺理想,但是当观众散后少侠便大骂那师妹一场——毕竟这么辛苦都是为了养活他们两个,小师妹怎可以这么顽皮呢?若师兄有什么闪失,以后谁照顾她?每次给师兄骂了小师妹便大哭一场。师兄见到师妹这么可怜便又心软,又想办法把师妹哄笑了,同时再叮嘱她明天绝对不要再次这样,两人便开开心心地吃饭去了。这个过程,每天都重复一遍,小师妹就是没法停止顽皮,总把木头搬来搬去。五年后少侠的武功大增,已经练成了草上飞绝技。落脚处没有木头他也可以在刀刃或玻璃尖上轻轻一触便再跳起来。这时,他已经绝对不在乎顽皮的小师妹如何搬弄那些木头了。   
当一个人的力量不足时,他会要求其他的人事物按着一定的规定存在,若有什么变动他便大发雷霆:你们不动我都已经这么辛苦,你们偏偏就是要跟我过不去!而当一个人有足够的力量时,他是无惧于事物的不稳定或者变迁的。
一个人有了足够的自信,才能培养出足够的自爱,自爱就是“爱护自己”。为什么这样说呢?
事物能够带给你的价值直接决定了你对事物的爱护程度。试想一想:你有两部车子,一部每个月为你赚十万元,另外一部每个月为你赚五万元,现在两部车都坏了,而你只有足够的钱去修理其中的一部,你会送哪一部车去修理呢?当然你会先修理可以为你赚十万元的一部。从这个例子你看到:能够给我价值的东西,我都会爱护,而且,越能为我取得所追求价值的东西,我就越会爱护。反之,对我没有什么价值的东西,就算丢掉了也无所谓。自信即是信赖自己有能力取得所追求的价值,自己越有能力就越爱自己。所以,我们就必须先有“自信”才会有“自爱”;同时,我们必须有更大的“自信”才会有更大的“自爱”。
一个人必须先爱护自己,才能爱护别人,而别人也才能爱护他。不爱护自己的人,不会爱护孩子(例如带着孩子一起自杀的父母),不会爱护企业(偷公司钱财的员工),也不会爱护国家(贪污渎职的官员)
有了足够的自爱,才能培养出足够的自尊,自尊就是“尊重自己”。一件很多人都爱护的事物,例如国旗、寺院;一个受到很多人爱护的人,例如国家领袖、英雄、智者,必然受到很多人的尊重。一个人也必须先尊重自己,才能尊重别人,而别人也才能尊重他。
当今社会上有很多人的行为被认为是缺乏心理素质的表现,也就是使人没有想尊重他们的感觉。原因就是这些人没有足够的自信,因而不能培养出足够的自爱,也因而没有足够的自尊。没有足够的自尊,使他们不能尊重别人,因而别人也不能尊重他们。
自我价值不足的行为模式及原因
自信、自爱和自尊,统称“自我价值”,是每一个人建立成功快乐人生的本钱。没有他们,建立成功快乐人生只是梦想。这三项是心理素质的基本核心,有了足够的自信、自爱和自尊,一个人才能培养发展出其它的心理素质出来。一个人的自我价值,是他出生后的整个成长过程里,凭着每天无数的人生经验总结积累而发展出来的。自我价值不光是平时就能发展出来的,每次的人生经验所做出的总结,是决定于当事者个人内心对事物的主观判断,其基础是这个人的信念系统。一群人在同一环境里成长,虽然有类似甚至共享的人生经验,因为各人的信念系统不同,对事物的主观判断会有不同,因为各人发展出来的自我价值也有高低。
自我价值不足就是自信、自爱和自尊不足,这样的人表现出来的行为模式,在今天的社会里到处可以见到。总的说,自我价值不足的人会很容易地,为了很少的价值,会放弃对自己的爱护和别人对他的尊重。我们需要明白:每一个人都享有成功快乐的人生,所以都想培养出足够的自信、自爱、自尊。这方面比别人欠缺,便是说没有资格拥有成功快乐的人生,是不能接受的。这样的人会觉得比别人低,同时害怕别人知道他们的不足。所以,自我价值不足的人,不是刻意地炫耀自己的力量,就是努力地其它减少别人的力量。他们的行为模式大致上有三类:
1.故意做一些事,企图使人以为他力量很大,或者找一些以为代表力量的东西企图使自己的力量分数增加;
2.喜欢不劳而获或以小换大地增加自己的力量;
3.做些伤害破坏诋毁别人的行为,以为可以把别人拉下来,跟自己一样高低。
第一类自我价值不足的人什么都满口答应,然后不知所终,喜欢吹嘘夸大,顺口承诺,有错不认,嘴巴大而肚量小,满口不在乎,故意炫耀财富、胆量、地位、人们关系、最求品牌和名贵的物质享受。青少年则喜欢好勇斗狠,惹事生非,故意做破坏规则的事,或者做一些别人不敢做的事。
第二类的人会贪小便宜,或公物私用、斤斤计较、因财交恶、喜欢赌博。赌博是最明显的自我价值不足的行为,因为赌博总是以小博大。这类人会利用朋友,借了不还,自私自利。
第三类的人喜欢开一些使人狼狈出丑的玩笑,喜欢捉弄人,搬弄是非,背后说人坏话,中伤造谣,揭人隐私。这类人会肆意批评别人,不愿给人肯定,不接受别人做的比自己更好。
这些行为不能使他们的自我价值提升,反之,他们会越陷越深而不能自拔,就好像一个人喉部作了手术,插了一根管子。他因肚子饿了要吃东西,但是吃下去的食物总是沿着那根管子流出来,而食物的味道使他更饿更想吃,这样他只会越吃越多,同时越来越饿。很可怜,只会累死,除非他明白这个道理,把精力放在真正提升自我价值的工作上。
为何人们普遍缺乏自信?尤其是当今时代的中国人,面对巨大的社会变革,面对多元思想文化的冲击和利益格局的调整而显现出很多心理上的不适应,原因究竟何在呢?
自信的基础是能力,但是能力必须经过肯定才能变成自信。理想的情况是在一个人成年之前便培养出足够的自信,一些错误的观念、传统教导孩子的方式与现代社会的环境,使得大部分的人在成年之前得不到足够的肯定去培养出足够的自信。你可以试问问自己:今天的孩子,每天可以得到的肯定多还是否定多?假设培养出足够自信需要5000次的肯定,当一个人成年时只会累计3000次,他未来的岁月里,仍然需要不断地努力以补回那必须的2000次的肯定,才能有足够的自信。如果他错误地坚持上一段描述的行为,他人胜利的成功快乐会越来越少,而同时他那些行为会变本加厉。
到底什么原因造成这种普遍的现象呢?
第一、整个人对情绪感觉的认识是很不足够,而中国人跟外国人比较,是更不愿意与本人的感觉联系,不愿意谈论感觉,不清晰内心感受,对情绪问题深感无力。当家长斥责孩子“不准哭,不可以发脾气”的时候,他便开始了教导孩子不要理会感觉,告诉孩子情绪是无可奈何的事和把焦点放在理性上(应该怎样)。一个人连自己内心的感觉都搞不清楚,拿它毫无办法,怎样能培养出来自信?
第二、对孩子的教导普遍地使孩子没有建立好“自我”。孩子很小的时候往往因为表现出情绪而被否定,学到不理会内心的感受而只看成人的意思而行动,经常被教导模仿别的小孩,而本人的能力表现却得不到肯定,结果他不能在内心建立一个充分的“自我”出来。
第三、很多家长望子成龙,总把焦点放在孩子没做到的小部分,而把孩子做到的部分看作是理所当然,而没有给与肯定。
第四、很多家长为孩子定下过高的标准。很多家长以为把标准定得越高越好,结果,孩子自己不明白本身的能力水平,也不懂得需要尊重和照顾自己,达不到家长订出的标准便认定了是自己不好、自己不争气。
第五、过分强调孩子认知方面的学习重要,包括思想能力的培养方面,而忽略了帮助孩子发展出跟自己的感觉紧密联系、明白自己内心的需要。这部分的成长包括情绪智能和大部人代表心理素质的行为背后的内心动力。
第六、传统上习惯以否定自己的方式去表示对对方的尊重。这是我们传统价值观里需要修正的一个部分,数十年国人在书信中称呼本人的妻子和孩子为“内人”和“犬儿”,便是典型的例子。自贬以表示谦逊,只会造成内心虚空无力。
第七、传统的家长习惯以“恐惧”“犯罪感”“羞愧感”去推动孩子,这使孩子内心无力。(例:“不要哭啦,你听,拐卖孩子的人来了,不要让他听到你在哭啊!”“再哭就叫医生给你打针!”“警察叔叔说这里不准孩子哭的,是不是要我叫警察叔叔过来啊?”“你是男孩子嘛,男孩子怎么可以哭?女孩子见到你哭会笑你的。”)
与身份有关的障碍性信念则是自我价值不足的深层原因
“障碍性信念”又名“局限性信念”,即是妨碍一个人有效成长、有效学习以至建立成功快乐人生的信念。最严重的障碍性信念就是三个关于“身份”的信念:
1、“能力性”的局限信念——“我没有能力”(helplessness)。例如:“我不能放松。” 认为自己没有能力做到,只有干着急,或者埋怨自己没有用。解决的方向是让受导者认识他本有的庞大能力。
2、“可能性”的局限信念——“我没有可能……”(hopelessness)。例如:“我这个病不会好了。” 这样认定的人会坚持停留在困境里,或者抱怨环境因素。解决的方向是让受导者看到希望。
3、“资格性”的局限信念——“我没有资格有美好快乐的人生”(worthlessness)。例如:“我哪里会有这么好运气?”“我的命生成这样,使应该受苦的。” 这样的人接受了他们认定的“命运” “认命”,甚至会含笑而死的。解决的方向是让受导者感到他也可以有美好的人生(deserving)
在众多的妨碍成长的信念中,杀伤力最大的一个就是“我没有资格”。假如一个人认定了自己是一个不会成功、不能有快乐的人,那么,无论别人怎样说、自己怎样做,在心灵深处都只会寻找自己不会成功、不能快乐的证明。
在中国人的社会里,我经常发现表现上似乎是能力或可能性的障碍性信念,但是经过分析后,其实都是资格性的障碍性信念,就是“我没有资格”。这是中国人常见的现象,主要原因就是自我价值不足。中国的传统家庭教育方式容易培养出“没有资格”的障碍性信念,我们必须正视,从而帮助孩子培养出健康的心理。
自我价值与人生品质
任何人,无论在做什么事,其终极目标是人生的成功快乐。人生怎样才是成功快乐呢?原来每个人生活的每一天、每一刻里,都有一些他很在乎、认为重要、想要得到的东西、称为“价值”。例如,我问你在一份理想的工作里,你最在乎的是什么?最想得到的是什么?你的回答可能是酬劳、学习机会、别人对你的肯定或者是对社会的贡献等。这些,就是你在“工作”这件事情上的追求的“价值”。我们做或不做任何事的决定因素就是内心里这样的价值观。我们的价值观使我们产生“想做”和“不想做”的感觉,这些感觉也就是内心的动力或者阻力了。当我们在所做的事里总是能获得我们追求的价值,获得的价值不断的累积起来,到了一定的程度,我们便会感到人生是成功快乐的。
自信与人生
自信带给人生的是一份积极的态度,以及由此带来的处理人生事务的能力。因为相信自己,便不会凡事去指望别人,并且稍不如意便牢骚满腹。自信的人总是自己去努力,很平和很从容地朝着人生目标一步步迈进,在过程中体验充实与快乐,在结果中感受成功和满足,在一个个目标实现的同时积累更多的自信。
当一个人有了充足的自信,并不意味着他什么烦恼都没有了,而是意味着他有足够的力量来处理人生中的烦恼。生老病死、苦辣酸甜,是每个人都必须面对的。自信的人,往往具备足够的能力,同时又在想方设法增加更多的能力。他不怨天尤人,也不畏惧逃避,在面对困难时会采取积极的态度,只要态度积极,办法总是会有的,NLP相信凡事至少有三个解决方法。即便最坏的情况出现,自信的人也会抱着“面对、接受、放下”的态度,从容应对林林总总的事情。自信的人,其人生必然是积极进取,同时又是知足常乐的。
提升自信练习
1、知识、技能、能力
2、提升计划
1)你引以自豪的:
1)写出你人生的一个中期目标:

2)如何使(1)中的能力会更有效地助你达到这个目标:







2)以前被忽视或被否定的:
3、行动计划
1)短期(7天内):









3)想拥有或提升的:
2)长期(3个月内)











自爱与人生
我们必须先爱护自己,才能爱护他人。一位母亲拉住孩子的手从高楼跳下来自杀。她怎样看待她孩子的生命?当然看得很轻!她为什么会把孩子的生命看得这么轻?必然是她先把自己的生命看得很轻,才会这么轻视孩子的生命!
现在你试着找出来一件你很心爱的东西(必须是一件物品,而不是一个人),尝试给下面的两个问题各23个答案:
1、 你怎样对待它?
2、 你希望它会怎么样?
既然你这么爱惜它,你是不会把随随便便放置在什么地方的,对吗?不会把它放在危险的地方,不让它受到风吹日晒的伤害,也不会让它被弄脏。你甚至会做一个精美的袋子或盒子给它更好的照顾,甚至把它放在橱柜里或保险箱里,给它最好的保护。
也许它是很名贵、价值连城的,也许它是祖传下来的,也许它的价值不高,但是却包含着很多的情感因素。总之,它对你来说代表很大的价值,这份价值很难找到代替品,对吗?
在你的人生中那件价值很大的物品比较,还有一件东西有更大的价值,就是你自己!事实上,“你自己”是你的人生里价值最大的东西,因为所有的其它东西,都是靠“你自己”才能获得。既然你对上面那件物品这么爱护,你应该以更大的爱护来对待“你自己”。你怎样做才是最适当地对待最最有价值的你自己呢?过去你怎样对待“你自己 ”?怎样有心或无意的忽略伤害亏待“你自己”?你准备怎样修正对待自己的态度?
现在,想出一位你心爱的人。如果你不存在了,你对他/她的爱又什么意义?这样问也许你的感受不大,现在想一想,如果你衰弱多病,你对他/她的爱会是一份怎样的意义?是的,你只会是他的负担,一个让他/她减少而不能增多快乐的负担!
所以,如果你真的爱任何人,你必须先爱自己,保护自己,使自己拥有力量,维持有力量的状态,而不是总是在衰弱无力状态。你必须不把自己放在危险,容易受到伤害的地方,好好地保护自己,并且不做伤害自己的事。爱护自己是你的责任,也只有你才能做和做好。无论什么理由,都不能开脱这份责任。没有了自己,你什么都没有、什么都不能做和做好;你是不能不要这个“自己”的,它没有地方可以去,无论什么事情发生,它还是在你那里。所以,无论发生过什么事,无论什么原因,你唯一的办法还是接受这个“自己”,充分地接受它、爱护它,使它用最快的速度从伤痛中复原过来,这样,它的力量可以重新释放出来,可以支持你,你也可以放松和积极起来,创造一个新的、美好的未来人生。
自尊与人生
满意的生活质量,意味着在生活中得到别人的接受和尊重,做事时顺利爽快、得心应手。这样的人自然感到轻松开心、成功满足。这样的生活质量,与自尊有莫大的关系。
上面说过,自尊就是自己尊重自己。怎样才算是自己尊重自己呢?自己心口合一,内外一致,就是自己尊重自己。不勉强自己去做自己不愿意的事情就是尊重自己。这样的话人人都懂得说,甚至已经过分地用这句话去让自己不遵守承诺、不尽责任、逃避照顾自己。事实上,“不勉强自己去做不愿做的事”这句话没有错,但是需要研究一下为什么会有需要“勉强自己去做不愿做的事”的情况出现。没有想清楚便做出承诺,没有好好地在内心了解跟自己的责任有关的信念、价值观和规条,本人的成长没有继续完成,老是逃避而不愿面对成长的需要,这些才是真正的原因,真正需要处理的东西。
每一个人,当达到成年或者离开父母之后,成长便是本人的事。一个人不能用借口来拒绝成长,逃避成长。成长的过程一定有痛苦,但是成长之后便有机会开心快乐,成功满足。拒绝成长的人绝不会开心快乐、成功满足,而只会更痛苦,而且是永恒的痛苦。
最快建立自我价值的方法
已经成年、但自我价值不足的人,可以运用以下的三个方法改善。充份地奉行这三个方法,一个人的自信自爱自尊能够在一、两个月内明显地提升。这三个方法是:
1. 言出必行、言出必准
2. 有所不为、有所必为
3. 接受自已、肯定自已
言出必行、言出必准
坚持每天每件事做到“言出必行、言出必准”,便能使自已的自信在一、两个月内有明显的提升:不论是自已内心和外界人士的感觉,都会认为你明显地多了自信。
“言出必行”是说过的一定去做出来。自已答应过的事,别人尽可放心,因为自已一定完成。就算是答应自已的事亦一样对待。这里有两点要注意:
第一,就算自已控制不了的,仍属自已的责任,因为那仍是自已人生的一部份。例如交通意外使到自已迟到,但是自已还是为了迟到而道歉,或者缴交迟到罚款而不用交通意外为借囗。别人给自已的资料错了,自已用那资料做出的报告,还是自已的责任!自已信任谁、决定选择走那条路、使用什么资料,怎么不是自已的责任呢?
第二,没有把握的便不作出承诺。严格奉行“言出必行”的即时效果就是不会随便答应别人什么事。这样,为了能够脱身而随囗答应的、为了心软或冲动承诺的事情,都会快速地减少。一两个月内,你便会因为没有欠别人的“心债”而没有感到不好意思、内心无力、难过后悔、内疚遗憾了。反之,因此你会有站得很稳很有力量的感觉,更因为别人知道你答应过的一定算数,对你很安心信任,因而尊重敬佩你。
“言出必准”指的是你说的完全跟你内心的认知感觉一致。当别人问你会议室里有多少个人,你不知道便说“我不知道”;不能肯定便说“我不能肯定”。只有当你刚从会议室走出来,在里面你真的点算过是6个人,你才应说“有6个人”。当你猜有6个人而不能肯定时,你应该说 “我不知道”, 或者“我猜是6个人”。没有人能够什么都知道,所以不需要害怕承认不知道会被小看了,但是若果说的话自已不能负责任,自已的内心是虚慌的,便不会有力量了。
“言出必准”的人,别人喜欢与他一同做事,因为觉得他可靠。很快,这样的人被感到很有力量,找人合作或者做什么重要的事,都会优先想到他,所以会感到很有自信。
“言出必准”的另一个意思是:说的话完全符合内心的情绪感觉。当你心里感到不好意思、便把“对不起”说出口;当你感到不愿答应,便老实说“我不愿答应” 。这样便做到心口一致,力量便总会充沛地在内心流动。
一个做到“言出必行”和“言出必准”的人,身心合一,亦与环境的人事物有最好的关系,所以内心的力量很大。这两点并不难做到,由此刻开始,每说一句话的时候都先提醒自已,很快效果便会出现。
有所必为、有所不为
年青时候精力旺盛,热情充沛,想做很多的事,也有很多抱负,但是也容易感到挫败气馁、亦容易十年过后发现一事无成,更有不少人会做了使自已懊悔遗憾的事,带着一份很大的无力感度过一生。如何才能避免这样的情况出现?
就是因为年青人的精力旺盛,热情充沛,能够做很多的事,所以需要选择做什么和不做什么事。年青人若想人生路能够不断地往上升高、越来越多成功快乐的话,需要学习“有所必为、有所不为”这两句说话。
如何能够区分什么事“不为”、什么事“必为”呢?以下是三个简单和容易运用的标准。
1“三赢”标准是第一个标准,也是必须绝对坚持的标准。只要是符合“我好、你好、世界好”的事,不妨做,总错不了。就算没有即时或者直接的利益,都会有未来、间接的利益。反过来看,一些没有什么明显好处但是因为内心好奇想尝试一下的事,可以想一想这事是否“不会对自已有伤害、不会对对方有伤害、也不会对其它人事物有伤害”,若然,又没有更好选择的时候,可以去做。
2对自已的“建设性”。“建设性”是事情能够产生累积性的正面效果,每重复一次,自已的成长、学习、和未来的成功快乐便多一分。例如帮助同学招待外国朋友,能够使自已的英文语言能力有进步、亦能够使自已面对外国人的时候更自然得体。应该主动地去找这样的机会,每一次的经验都累积出来学习和能力的提升,便是应该“必为”的事。跟朋友去喝啤酒斗嘴,开心一场,但是没有什么累积性的正面效果,就算也没有对自已、别人和世界产生什么伤害,偶然去一两次便足够维持与那些朋友的关系。若果现在有两个同学来找你,一个请你去帮忙招待外国朋友,另一个邀请你去喝啤酒斗嘴,凭着“建设性”的考虑你便知道取舍了。
3“量力而为”就是按自已的能力去决定做什么、做多少。这是爱护自已、尊重自已的表现。诚然,每次做什么事都比上次的目标高一点能让自已进步和成长,是好的,但是不要做过份超出自已能力的事。今天有些人学会了强迫自已定下一个比天还高的目标,然后强迫自已非常辛苦地去尝试达到它。每天都活在高度压力、紧张、担心、慌张、忙乱、无力之中,也许真的成功了一次,以后更振振有词,以此为榜样,永远活在辛苦无力之中。只要一次失败,便前功尽费,或者大事未成,便已经耗尽精力、体弱多病。更有些人只是为了炫耀、示威或者报复而强逼自已去做超出本人能力的事,这些都需要付出很大的代价,甚至往往会做成不归路的情况。踏实、认识自已拥有的能力和承认自已没有的能力,才是聪明的做法。
接受自已、肯定自已
接受自已就先不要否定自已。否定自已的人,会否定别人,容易妒忌别人,对别人的成就看不过眼。否定自已的人,会总是找机会去证明自已不够好,否定自已的成就,或者事事要求完美,不容许自已有错。一个否定自已的人,总有非常大的一份无力感,因为这个人的大部份力量,就是在那个被否定的“自已”里面。用一个比喻让你容易明白这个意思,想象一下你是一个连体婴儿,左边的一个名字叫做“我”,右边的一个名字叫做“自已”。两边有些时候很和谐一致,做什么事都做得很好,但是,也有些时候两个在吵架,“我”自以为是老大,不接受“自已”,而事实上,“我”的双手双脚没有长得好,要靠“自已”才能走路、做事。所以现在“我”不接受“自已”,便什么事都做不出来了。
“我”不接受“自已”,而力量总是在“自已”里面。何以见得?“我”就是认为“该怎么样”的一个,而“自已”就是“不应该那样”的一个。“我”是乖孩子,“自已”是坏孩子。坏孩子总比乖孩子有力量:顶嘴的孩子总比听话的孩子力量更大;顽皮的孩子总比坐得乖乖的孩子懂得更多、能做得更多。问题不是去做坏孩子的事,而是把坏孩子的力量用在更有效的事情上。
“我”不够好,这是事实,但是怎样的不好也还是拥有很多能力、知识、经验和潜质。更重要的是:没有了这个“我”,便什么都没有了。这个“我”就是基础平台,在上面,盖什么高楼大厦都有可能;而不接受这个平台的话,则无法把任何东西建筑起来。不接受自我的最典型说话就是“我必须不满意今天的成就,才可以在明天有更大的成就”。这是一种莫名其妙的逻辑,为什么不是“充份满意今天的成就,才可以在明天有更大的成就”?把到今天为止所做到的去掉,你明天就必须从头来过!对自已到今天为止所做到的充份的接受和感到满意,带着那份满意、满足、感恩、喜悦和成就感的心情,明天便有更大的动力和自信去发展得更好更多,这才是正确的态度。所以,我们必须肯定自已的能力、做得好的部份,和能够每天进步的必然性。
“我”不够好,但是明天可以更好。人生本来就是这样的一个过程:每天都做到比昨天更好、每天有学习、每天都有提升、每天都更成功快乐。否定了自我,每天的成功快乐自然很少。
唯一的方程式
因为自信就是“信赖自己有足够的能力取得所追求的价值”,所以自信的基础是“能力”。“能力”的基础是“经验”,“经验”的基础是“尝试”,“尝试”的基础是“感觉”。“感觉”就是想去尝试的内心状态,也就是自信的最基本原动力。
没有“想去尝试”的感觉,不会去做第一次的尝试。因此不能有任何的经验累积,也因此不能发展出做事的能力。“经验”不一定是成功的经验。成功的经验固然是好,但是失败的经验也带给我们知识和能力。因为成功与失败从来都不是全白全黑式的对立,而只是在一段包括而不可区分的移动连续体(continuum)上面的某一点。
例如考试及格的标准是60分,55分的确未能达到这个标准,但是在全部可得的100分里,55分便是55分的成功。你把这55分丢掉,就算得到所有其他得分数,你也不会成功。做某件事情的过程中,可能第五步走错了,因而不能达到目标,但是第一至第四步是正确的,这就需要肯定。同时,第五步这样走去不到目标,是一个事实,也是一分经验的积累。这本身也是学习,也是能力。
我们从婴儿到成年,从爬行到行走、从打球到看书,每一项能力都是凭着不断的失败、不断的累积经验而学会的。这是唯一和无可避免的成长之路,无论是在十岁、三十岁或者八十岁时学一种外国语言,也必须经历同样的过程。偏偏就有很多人成年后不容许自己失败,为了避免失败而不肯去面对和尝试新的东西。这样是不让自己成长,结果是天天活在因为没有成长而带来得痛苦之中。
能力必须经过肯定才能成为自信
自信的基础是“能力”,但是能力本身不一定会产生自信。犯罪的行为往往需要很大的力量,你我都不敢去做。罪犯表现出很大的力量,但也同时表现出来却乏自信。有人说:“青少年的打斗、自残等行为,也显出过人的力量,为何他们如此缺乏自信?
原来能力必须经过肯定才能变成自信!例如,我对一个外国人说了两句英语,外国人听不懂,或者斥责我不应该这样说。你看:我有说这两句的能力,但是,因为得不到肯定,这份能力没有变成自信。如果那个外国人按我那两句的意思给我恰当的回应,或者称赞我说得好。这样,我因为得到了肯定,这份能力就会变成自信。
每个人出生时都没有什么能力或自信。凭着在成长过程中不断地接触新事物、学习如何面对处理事情结果和人们的肯定,能力和自信随着岁月不断地累积起来。因此,自信是成长过程中经过不断的肯定而建立出来的。肯定有两种:来自本人和来自他人的肯定,最好是两者都有。若只有一种,产生自信的效果会大很大的折扣,若长期只有一种,自信甚至会减少。
前面解释过怎样培养出自信。把整个过程编成一个方程式:
感觉-尝试-经验-能力-(肯定)-自信-自爱-自尊
孩子出生时是没有什么自信、自爱、自尊的。他在成长过程中的每一份人生经验都让他产生一些信念、价值观和规条。这些信念、价值观和规条的终极目标是使孩子有一个成功快乐的人生,其累积的效果在这个孩子的内心(潜意识)里,便是支持“我是一怎样的人”的自我价值了。因此,在一个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身边成年人对他的影响非常大,主要是父母,其次是家人、老师和同学。
如果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得到足够的肯定,他便能培养出足够的自信、自爱和自尊,反之,他便总是自信、自爱和自尊不足。今天的孩子每天得到的否定比肯定多很多,因而多数人长大后的自信、自爱和自尊严重不足。孩子的脑里早已没有让他成长的软件程序,这使他不断地运用自己的能力去做出一些错误行为。其实孩子的潜意识的动机只不过是使他有充分成长而已,但是人们只看到孩子行为的不合理和破坏性,企图规范孩子,约束孩子,而孩子的潜意识却把这份规范和约束当作不让他成长的东西,所以总是反抗。这解释了孩子成长过程的叛逆性、过激行为、甚至犯罪行为。
一个人若未曾培养出足够的自信、自爱和自尊,会不断地重复上述的行为模式,就算到了中老年之时也是一样。
对于自我价值不足的人,帮助他们重新培养出自我价值,只一个方法便是制造机会,让他自己多做点事,帮助他(让他自己)多做出来,让他得到多些肯定。事实上,这个方法也就是反复地运用上面的方程式。没有其他方法,而且无论小孩或成人,这个方法都一样有效。所以,可以用第二个重要的方程式去补偿第一个方程式的不足,就是:
多做→多做到→因多做到而得到肯定
所以,最能帮助一个人提升自我价值的方法是制造机会,让他多做、多做得到、因多做得到而得到肯定。

拓展视野:健康心理的思想和行为模式
这些能力模式总共有36项,分为6大类:
A. 思想态度-最基本的处理生活中千百事的态度
B. 学习提升-保持与时共进、乘风破浪的能力
C. 自我管理-有效的照顾自己的人生
D. 人格发展-有效的把自己在这个世界里定位
E. 情绪智能-做自己情绪的主人
F. 人际沟通-有效的与其他人相处
36项能力模式都可以从思想和行为模式上呈现出来,以下就是扼要的解说:
A. 思想态度-最基本的处理生活中千百事的态度。
1. 面对所有的人事物都抱着“三赢”的态度:我好、你好、世界好。
2. 经常怀着“我如何能做得更好?”的态度。
3. 经常思想如何提升自己的能力。
4. 在困难时能够刻苦坚持。
5. 保持灵活的态度。
6. 有丰富的创意和幽默。
B.学习提升-保持与时共进、乘风破浪的能力。
7. 对很多的事物都有兴趣。
8. 有效运用本人的思考模式(内感官)做学习工作。
9. 常想掌握有关的学问和知识。
10. 多问“为什么…”和“如何…”。
11. 不满足于简单答案而想了解更多。
12.有尝试的勇气和行动。
C.自我管理有效率地照顾自己的人生。
13.自己可以做的不假手他人。
14.自己想要的自己去争取、创造。
15.以自己能够照顾自己为荣。
16.在思想和行为上爱护和尊重自己。
17.良好的时间管理能力。
18.有效安排自己须做的事。
D.人格发展-有效地把自己在这个世界里定位。
19.认识自己拥有和未拥有的能力。
20.能够改变妨碍自己成长的信念。
21.具备有效思维的能力-总是保持有接受、学习与成长的空间。
22.肯定自己的资格与别人的一样,也肯定别人的资格与自己一样。
23.尊重每一个人,包括本人的界限。
24.认识和珍惜自己能够影响这个世界的能力。
E.情绪智能-做自己情绪的主人。
25.明白情绪其实是来自本人的信念系统。
26.认识和接受自己的情绪。
27.有管理自己情绪的能力。
28.关心别人的感受。
29.明白负面情绪的正面意义。
30.能够接受「失去」。
F.人际沟通-有效地与其他人相处
31.有效表达自己的意思。
32.能够主动与人接触。
33.接受其他人跟自己不同之处。
34.能够妥善安排处理别人的不良行为。
35.能够面对群众说话。
36.良好的谈判辩论能力。

「真诚赞赏,手留余香」
www.chuanchengvip.com
公众号:正念智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地址:中国 · 山东 · 青岛 · 城阳区正阳路财富中心6-808
电话:+86 0532-83726118
移动:+86 186-6395-2678

Copyright © 2021 Powered by 青岛传成管理咨询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Discuz! X3.4 周末设计 ( 鲁ICP备17056823号 ) (备案证号:37020020141786)QQ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