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0532—83726118
切换到宽版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快捷登录

专业培训,成就未来 Professional training, the future success
查看: 1064|回复: 0

清明节,如何与孩子谈论死亡?

[复制链接]

486

主题

524

帖子

3132

积分

版主

爱心大使

Rank: 12Rank: 12Rank: 12

积分
3132

宣传达人突出贡献

发表于 2016-4-4 20:45: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05669b07070c4a3a83a917c19e835902.jpg
今天是清明节,很多家庭都会选择在这个日子前后去祭扫亡故的亲人,寄托自己的哀思。如果您带着孩子,年幼一些的孩子可能会对死去的亲人有一些好奇,或者有一些疑问。追忆亡人,我们绕不过的是“死亡”这个概念。 有一些孩子可能已经经历到诸如亲人过世、宠物死亡等等生命无法延续、与我们从此不再相见的情形,也有一些孩子在影视剧中或者纪录片中看到死亡的场景。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们或许会刨根寻底地弄明白“死”究竟意味着什么? 记得我开始意识到“死亡”是小学三年级的时候,那年过完暑假开学时,坐在我前面的一个男生没有来,听说他因为得了黄疸型肝炎死了。我生命中第一次如此清晰地意识到死亡,一个活生生的人就这样不再出现……我还记得我和同桌的小女孩在课堂上偷偷讨论什么是死亡,人死了以后是不是不知道冷、不知道痛?我们想象自己死了以后躺在漆黑的地下,外面的世界什么也不知道,一股悲怆的情绪弥漫了全身…… 那个时候,父母不仅不相信小孩子会想这些事情,也十分忌讳这样的话题。小小年龄的我无处寻求问题的解答,也无力摆脱这样的孤独感和无力感。直到高二那年,在父母书柜里看到一本薄薄的哲学普及读物《死与道德》,才对死亡有了科学的认识。 今天,对于“什么是死?”这个恐怕许多大人也还没有弄明白或者不愿去面对的问题,家长该如何面对孩子的追问?如果实在无法回避这个话题,我们该以什么方式解释“死亡”?

研究表明,不同年龄的孩子对“死亡”的认知是不同的,家长也应当采用不同的方式来解答。

5c6df2658f5df2e9f24c92514da50dcd.jpg
3岁以前这个年龄的宝宝还不能理解死亡或者分离的意义,但是,如果亲近的、以前常常照顾他的人死亡,他能感受到这种失去,产生忧伤的情绪,并通过哭闹、吃不好或睡不好表现出来。
对这个年龄的宝宝并不需要太多地解释死亡,只要恢复他往日规律的作息,多给他体贴和爱,和他一起玩才是最重要的。
3~5岁阶段
此时期的孩子认为死去者只不过是暂时地离开,并没有完全消失,可以再回转过来,“死亡”就好像睡觉或去很遥远的地方玩一样。如果亲近的人去世,孩子会非常思念逝去的人并感到十分悲伤。他们认为死了的身体还能想、能看、能动也能听,会非常想知道详细情况,甚至担心离去的亲人饿不饿、冷不冷、会不会寂寞。  家长可以真实地向孩子解释死亡,让他知道死亡是永远的事。如果是亲近的人去世,则要多给孩子一些安慰和关爱,向孩子确认仍会有人爱他照顾他。孩子会和我们大人一样,经历一个悲伤的过程。 5~9岁阶段
这阶段的孩子已经知道、了解死亡的真正意义,死亡意味着生命的结束。但他们可能不知道这是会发生在每一个人身上,尤其是自己的身上的事情。他们关心的是别人的死亡,他到哪里去了?他还能变成什么?他为什么要死?而且有时因为别人的死亡,他们会心生恐惧和不安,尤其是在亲人死亡之后。 对这个年龄的孩子,家长应当坦率地同孩子谈论死亡,鼓励他说出自己的感受,与他一起分享你的感受,让他明白你爱他并会和他在一起。一些孩子因为玩电子游戏或者看动画片,可能会认为人有好几条命,或这次死了下次还可以重来(呵呵,记得《猫和老鼠》里的Tom就是怎么也打不死的),父母要帮助孩子认清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不同,比如家里养的小金鱼、小鸡死了以后就再也不可能复活,现实世界中的生物都是死去不能复生的。 9~12岁阶段这时期的孩子已经知道死是每一个人都不可避免的,其中自然包括自己有一天也会死亡的事实。他们开始接受死亡是生命固有的必然现象,人都会慢慢地变老、生病并最后走向死亡。这个时候的孩子认为死亡与黑暗一样可怕而神秘,开始因为害怕死亡而主动保护自己的身体、主动去避免死亡。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得出来,真正需要父母对死亡做出解释的孩子是处于5~12岁年龄段的。死亡问题对孩子的心理或性格发展可能造成巨大影响,所以父母在处理这种问题时,必须谨慎小心。 适当的做法是:生活里,不要刻意去避免谈到死亡的问题,更不要压抑孩子哀伤的心理,对于孩子表现出的沮丧、气愤、流泪、内疚、反抗等情绪,要尽量接纳;不要禁止孩子对死亡产生的怀疑、流泪、发问以及孩子对此提出的不同意见和疑问,父母尊重孩子对死、生意义的不同见解,不要给予孩子种种对待死亡的错误印象,或用类似童话的那种半真半假的说法去解释死亡。

78be5795fc501a58f799c5bf892d6e73.jpg
哪些是父母常用的对于死亡问题的错误解答呢?
第一种,把“死亡”捏造成一个美丽的童话故事。很多的父母喜欢这样做,受故事的诱惑,孩子很容易信以为真地掉进一个幻想的世界里,而将“死亡”残酷的一面忘得干干净净。父母以为用这种处理方法可以使得孩子永远生活在美好的世界里,将他们永远保护在没用伤痛的世界里。但这决不是一种健康的手法,因为往后他们很可能较难以去面对人生的真实一面。

第二种,父母常会用“去很远很远的地方旅行了”或“到天堂去了”来替代“死亡”的说法。这种方法孩子比较能接受,可以起到安抚孩子的作用,也因此消除了失去亲人或宠物的不安和伤心。但或许时间一久孩子就会对死者“怎么去那么久”而产生抱怨,或认为他们不跟自己说声“再见”就走而怀恨在心,所以父母用旅行来代替死亡告诉孩子,也不是一种很恰当的方法。

第三种,把死比喻成“睡觉”,很多大人也会跟孩子说死亡就是“安安静静的睡觉,睡好久好久永远都不起来”。在这样的描述中很容易混淆死亡和睡觉这两个事件,关于这一点,身为父母的应该特别注意,否则孩子可能会害怕睡眠,甚至恐惧一睡就会不起,所以要帮助孩子理清死亡与睡眠的差别。

这几种父母较常用的招数如果都是错误的,那么我们究竟该用什么方法向孩子说明“死亡”这件事呢?

其实最好的方法就是自然而亲切地给孩子讲述事实的真相。在对孩子进行说明时,父母可以用植物来做比喻,花草通常会在春天、夏天的时候生长,到了秋冬时却会一一凋谢,所有的生命也是一样,会有生长、茂盛及死亡等时期。同时应尽量避免去使用可怕、恐怖的语句和神情,温和的语调、简单的词语潜移默化地引导孩子形成一种对“死亡”理智且平和的态度。 需要注意的是,谈论的重点也应放在生命是充满美丽的一面,而非在死亡病态上。如此,孩子会慢慢了解死亡的意义,并且能够减少恐惧心理的产生。

总之,解释死亡的最好原则就是:将事实明白且清楚地告诉孩子。让我们看这样一段对话——孩子爸爸,妈妈,你们会死吗?妈妈是的,我们会死的。有生的时候就会有死,这就像春天花儿开了,秋天就会有花落。但那是很久以后的事情。我们现在身体很好,而且你年纪小,需要我们的帮助,所以我们还不想死。如果宝宝正经历其他亲人去世的创伤,则一定要先保证孩子的安全感,强调妈妈很多方面不同于去世者——
妈妈你看,妈妈很健康,妈妈会陪着我的宝贝长大,变成帅小伙子,你会读书、工作、结婚、有自己的宝宝,妈妈变成可爱的老太太……
父母也可以利用一些温馨、自然的连接方式来处理自己和孩子共同的悲伤。比如一起为逝者制作一本纪念相册、一起翻看回忆那些温暖的时光;从遗物中选一种当做纪念;种一棵树或有生命的东西,以生命的成长代替死亡的悲哀;纪念日或过节时是全家最难过的时候,可以每人说最欣赏死者的一种品质或一件难忘的事作为怀念他的方法……这样就将生者连结了起来,代替避而不谈或举家哀伤。
2a36c1897f568411abcc5ce22101df89.jpg “死者与生者之间的桥梁就是爱,这是唯一不变的,也是唯一的意义。”所以父母在回答有关死亡的问题时,最重要的就是不要忘记多给孩子一份爱,用爱弥补他心中所失去的、用爱消除他心中所恐惧的。


「真诚赞赏,手留余香」
签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地址:中国 · 山东 · 青岛 · 城阳区正阳路财富中心6-808
电话:+86 0532-83726118
移动:+86 186-6395-2678

Copyright © 2021 Powered by 青岛传成管理咨询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Discuz! X3.4 周末设计 ( 鲁ICP备17056823号 ) (备案证号:37020020141786)QQ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